<<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马尔克斯于1967年写出了《百年孤独》,并且此于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本人也就不再孤独了——或者说,也无法再孤独了。他打破的不仅是个人的孤独、他的祖国哥伦比亚的孤独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而且还打破了世界的孤独。人类集体的孤独感,造就出勇于反抗孤独的作家——他们在孤独的挤压下,成为一股与孤独敌对(而不是妥协)的势力。马尔克斯更是其中旗帜鲜明的一个挑战者:“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我们的回答是生活。无论是洪水还是瘟疫,无论是饥饿还是社会动荡,甚至还有多少个世纪以来的永恒的战争,都没有能够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牢固优势。这个优势还在增长,还在加速:每年出生的人口比死亡的人口多七千四百万。他们中的大多数出生在财富不多的国家,其中当然包括拉丁美洲。”他在抗争的同时也意识到,旧的孤独被抵制了,新的孤独还在诞生,并构成更大威胁,“与此相反,那些经济繁荣的国家却成功地积累了足够的破坏力量。这股力量不仅能够将生存至今的全人类,而且能够把经过这个不幸的星球的一切生灵消灭一百次。”可见凡是不利于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不管它是最落后的还是最先进的),都可能令人倍感孤独,都可以用孤独这个晦暗的概念来指代——至少,它是光明的对立面。人类文明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克服以这种特殊的孤独为代表的所有恶势力的过程。譬如说起欧洲的中世纪,我们就会联想到黑暗,联想到束缚人性自由的教条与愚昧,就会感到窒息——哪怕是在一百年以后,一千年以后,那被孤独浸泡过的记忆,仍使后人触目惊心。
  “在跟今天一样的一天,我的导师威廉姆·福克纳曾站在这个地方说:‘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如果我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三十二年前他所拒绝接受的巨大灾难,自人类出现以来第一次被认为不过是科学上的一种简单的可能性,我就会感到我站在他站过的这个位置是不相称的。面对这个从人类发展的全部时间看可能像个乌托邦的令人惊讶的现实,我们这些相信一切的寓言创造者感到我们有权利认为,创建一个与之对立的乌托邦还不很晚。”这是马尔克斯在获诺贝尔奖演说辞《拉丁美洲的孤独》中的表白——以真正繁荣的理想,来改变貌似繁荣的现实。可见他跟福克纳一样,对未来都是乐观主义者。这样的人应该越来越多。在马尔克斯所臆想的那个“新型的、锦绣般的、充满活力的乌托邦”里,谁的命运也不能由别人来决定(包括死亡的方式),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幸福有可能实现,甚至“命中注定处于一百年孤独的世家终将并永远享有存在于世的第二次机会”。所以,《百年孤独》与其说是一部孤独之书,莫如说是一部反孤独之书——以自己的语法、词汇和结构反抗着孤独的暴政。马尔克斯与其说是一位因孤独而出名的作家,莫如说他是因谴责孤独而出名的。甚至我们,与其说是一群孤独的读者,莫如说渴望通过阅读打破自身乃至群体的孤独。在此之前,我们被孤独的阴影笼罩着,却不知孤独为何物,更不知孤独属于存在还是虚无——人类已在孤独中麻木了一百年,一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孤独有时候比死亡还要可怕,还要漫长,还要腐朽与神秘——虽然它们同样是不可知的,没有感觉也没有期限。与个体的死亡相比,孤独更容易在群体、种族、国家乃至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传染,如同《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的另一部书名)。该到了给这味古老的麻醉剂寻找解药的时候,帮助人类从中毒的噩梦中醒来。
    马尔克斯努力在提醒人类,孤独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现实,一种每一分钟都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实验。“这一现实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它每时每刻都决定着我们每天发生的不可胜数的死亡。这个非凡的现实中的一切人,无论诗人、乞丐、音乐家、战士,还是心术不正的人,都必须尽量地求助于想像,因为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为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可信而必需的常规财富。朋友们,我就是我们的孤独之症结所在。”无知会造成孤独,自私会造成孤独,竞争与比较同样会造成孤独,而贫穷更是一种孤独,是孤独中最刻骨铭心的一种——甚至可能使一个落后的民族沉沦或枯萎。孤独是文明真正的敌人,不管它是来自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但孤独究竟为何物,仅靠马尔克斯一人,无法解释清楚。马尔克斯的意义在于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问题,关注自身的命运以及别人(哪怕发生在另一个国度、地区或另一半球)的命运:“如果不具体地采取合法的行动支持那些幻想在世界的分配中享有自己的生活的人民,仅仅同情我们的梦想不会使我们对孤独的感觉有所减少。”马尔克斯所谓的孤独,主要是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的。其实物质上有限的孤独,导致的是精神上无限的孤独——孤独这个概念比马尔克斯所理解的还要广大。不管怎么说,人类虽然还无法详尽地解释孤独,但毕竟开始尝试着解剖孤独——逐渐意识到孤独的存在及其危害,在这样的努力中,孤独会变得渺小的,至少不再那么可怕。

 我们在观看有关清代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时,经常会看到一些战士的胸前或背后,写着一个很大“兵”字或“勇”字。他们虽然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士,但其性质不同。


    所谓“兵”是清朝时期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属正规部队。包括八旗和绿营。

    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他们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清兵入关的时候,这些“八旗”,都是能骑善射,勇于征战的强悍男丁。入关以后,由于和皇室血缘亲近,地位崇隆,受到了特殊优待,逐渐变的腐朽不堪,,完全失去了作战能力,非但不能完成应负的使命,还成了国家的负担。
    绿营类似于现在的野战部队,分布在全国各地,驻守边关,担负着抵御外侵、保家卫国的使命。顺治初年,清廷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的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了重新组建。该军以绿旗为标志,故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全国绿营兵额总数,根据需要时有增减,在咸丰以前大约六十万左右,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在清代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乱及在乾隆中叶以前的历次战争中,绿营军曾起到了重要作用。绿营主要的兵种是步兵,分为战兵和守兵两种,此外还有马兵(骑兵)和水师。
     所谓“勇”,又叫“乡勇”,类似于现在的民兵,不是国家的正式军队,而是由于军事需要临时招募的军队,以补正规部队的不足,当战事结束后即解散。

“钱”之为姓,是跟金钱有关系的。《通志氏族略》上面记载说:“颛顼帝曾孙陆终生彭祖,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周代的钱府上士,是一种官名,专管朝廷的钱币,结果颛顼帝的一位叫做孚的后代当了这个官后,就干脆拿官名当做自己的姓。这就是钱姓的由来。
  根据《通志》的这段记载,后人还可以发现这样一段渊源:原来,姓钱的老祖宗孚,是彭祖的直系孙子,钱、彭原是一家人,所以有些地方,这两姓是不准联婚的。
  历史上,钱氏人才辈出。最早出现在史书上的,是钱丹和钱产两个人,他们都是战国时代人,钱丹是著名的隐士,钱产则是秦国的御史大夫。
  到了唐朝天宝年间,江苏吴兴的钱家,出了一名大才子钱起,曾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刘继兴考证,钱起博学多才,他的诗做得尤其好,一句“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赴举时被主考官认为有如神助。多年来更是脍炙人口。
    唐代官拜光禄卿的钱朗也是一个活了170岁的寿星。据说,钱朗在退休后,归隐庐山,无意之中得到了补脑还元之术。所以,当他的元孙都已白发苍苍时,他却仍然“犹如童子”,一直活到170岁。
    历代钱氏人才层出不穷,仅仅在现当代,钱氏就涌现出钱玄同、钱穆、钱基博、钱钟书、钱钟韩、钱仲联、钱稻孙、钱理群、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永健等大学者、大科学家来。
  北宋时期,产生了一部《百家姓》。姓氏的排列依次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很显然,这姓氏的排列并没有按照姓氏人数的多少,那么,它是参照什么规律来排的呢?赵氏名列第一,因为赵匡胤是皇帝。而在当时人数不多的钱氏为何排在第二呢?这是因为人民拥护钱姓国王和平统一中国的决策,人民愿意和平统一祖国。

  五代十国中,有一个吴越国,在今江苏南部、浙江和福建北部一带,其君主是被人们誉为“一剑霜寒十四州”的钱武肃王钱鏐。他治国有方,人们安居乐业,经济富庶发达,是当时神州最为富裕的地方。当时,赵匡胤以武力消灭了八个国家,建立了北宋,只是吴越国还没有灭亡。面对赵匡胤强大的兵力和他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当时的吴越国王钱弘为了使生产力不遭破坏,生灵不受涂炭,尊承武肃王钱遗训,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取消自己的王位,将13州1郡,86县、55.07万户、11.5万兵卒全部献纳给宋朝,由此和平统一了中国。人们为了缅怀这位以中国统一大业为重,以人民生命财产为重的钱氏国王,便把钱姓排在了《百家姓》第二位,仅次于当时的皇姓赵。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百家姓》据说是宋朝初年钱塘地区一位名儒写的,在宋朝尚未建立时,钱塘地区还属于吴越国管辖,国主叫钱鏐。传至钱弘时,归顺宋朝,那位执笔的名儒将“钱”列在百家姓第二位,表示不忘故国。

中国孩子和美国有什么不同吗?当然有了。首先,他们长得就不一样。中国孩子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美国孩子则是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说实话,当我们比较任何两个不同的人或事时,既身处其中又远观细玩, 这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大有相似之处。表面的不同很容易分辨,而骨子里的差异则不太容易区别。

 假如你要问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我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就像比较猪肉和牛肉到底哪个好吃一样,不同口味的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观点。世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也没有绝对的比较。本文因故属于抛砖引玉类的探讨。

 根据笔者在十余载的生活经历,在我眼中,我能看到的中美孩子有两大不同: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用功,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会白活。

 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就这个问题,我特意走访了几位美国重点学校的中国学生。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孩子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用功。”

 的确,在孩子的眼里,中国孩子总是比同龄的美国孩子要忙。一大堆的课外功课和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几乎占满了中国孩子们的课后时间。我女儿六岁时,我们第一次买房,也是第一次和美国人民做邻居。每天孩子放学后,在我们小区,户外是跑跑跳跳的美国同龄儿童,屋内则是学中文练钢琴补算术的女儿。每当美国小朋友上门找我女儿玩儿时,小丫头总会无可奈何地说,对不起,我要写作业,然后我还要练钢琴呢。我站在孩子身边,看到了美国孩子的一脸失望和我家孩子的一肚子不满。说实话,我心里也不是滋味。

 也许你会问,美国的中国孩子为什么非要这么用功呢?我本人在美国的三个州生活过,见识过许许多多的华人家庭。我家女儿的无奈,在很多华人家庭里,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影子。你信不,即使是美国学校里最优秀的中国孩子,回到家里,还是离不开课外功课。也许你又会问了,中国孩子本来就不错了,为什么还要课后给他们加码呢?

 我在美国部城市圣路易斯生活时,结识一位来自广州的博士妈妈,她的育儿观点应该很有代表性。她说,美国小学课外时间这么多,我看到孩子在家里没事晃来晃去的,我心里闹得荒。如果不给他们加些课外作业,我觉得对不起他们啊。

 这就是望子成龙的中国妈妈,这就是中国妈妈的育儿观。这也是解释为什么中国孩子要比美国孩子用功的一大原因。

 记得多年前我在国内读初中时,背过英文课本里的几句话,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这就是说,好了还要更好。当年我在国内接受的教育理念,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对孩子们今天在美国的教育。我和那位广州妈妈一样,也见不得孩子们在放学后无所事事的样子。孩子们哪,对不住了,不管你在学校怎么样,你还是要继续加油,好了还要好上加好,懂吗?不用功,你能最好吗?

 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在我美国三个州的十几年移民生活中,我在观察自己和其它华人孩子的成长过程时,我发现,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还有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区别,那就是公众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问题。

 先以我们成人为例。旅居美国的中国人在谈论他们的美国同事时,时常会这样说,我们单位的那个美国人没什么真本事,就是会白活。靠那张嘴,他把老板哄得团团转。会白活的人吃香,这世界太不公平了。上面这样的牢骚在美国的大学,医院,公司里都可以听得见。这里所谓的白活,就是我想说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早在我家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就看到了美国和中国小朋友在这方面的不同。每天接送孩子时,我总能听到美国孩子和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东讲西。比如,家里的小狗,路上的汽车,公园的湖水,美国孩子总能没事找事地说得条条是道儿。可班上的中国孩子们呢?中国孩子大多是当听众啊,或者是躲在妈妈的身后,安静地四处张望着。是我们中国孩子天生不会表达?肯定不是。比如,林妙可这小姑娘,她不仅会表达,还表达到奥运会上去了。是美国孩子的过份自信压制了中国孩子的表达欲望?这很值得探讨和深思。

 中国孩子,大多来自双职工家庭。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妈妈把孩子往托儿所一扔,马上就会匆匆赶去上班。相比之下,那些和老师特别爱说的美国孩子,除了他们的语言天赋因素,他们的全职妈妈肯定也给了他们更多无形的鼓励。比如,我儿子班上有一个叫托米的男孩。每天,他妈妈总会在学校和老师有意多聊一会儿。日子久了,托米在托儿所变得越来越爱说,最后变得和他妈妈一样地健谈。

 众所周知,美国妇女做全职妈妈的比中国妇女要多得多。妈妈全职在家里,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孩子。很多美国全职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地接触群体,她们通常会把孩子送到半天制的托儿所里。比起全职工作的中国妈妈来说,这些美国全职妈妈的时间会富裕得多。她们不仅会在接送孩子时,和老师悠哉悠哉地闲扯,还会去托儿所做义工帮忙。按照简单的推理,有妈妈在托儿所里帮忙,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大增。有自信心的孩子,肯定就爱说。越说越自信,越自信越爱说。这种正反馈,会让那些美国孩子越来越会白活,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美国男孩托米一样。

 妈妈起类似功效的,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美国的中小学里,都有由学生家长自愿组建的家长会(PTA)。这些家长会,主要负责学校内部各种活动的协调和管理。笔者做过一个有趣的观察,我发现,活跃在家长会里的成人们,大多是美国人。虽然有少量的中国人介入其中,但中国人所起的作用可谓是冰山一角。可想而知,美国孩子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他们父母的管理能力,也学会了怎么与人沟通,怎么口头展示自己的本事。

 笔者在俄亥俄大学读博士时,也亲身体会到了中国同学的用功和美国同学的会白活。当时,在我们的生化课上,书面考试得A的几乎全是中国学生,而课堂口头报告名列前茅的,几乎都是美国人。这种巨大的反差,其实也就是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的主要区别。除去第二语言的因素,我们中国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如美国同学,和我们所受的教育大有关系。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页  10篇日志/页 转到:
天涯博客欢迎您!